永远的交大人——记徐僖先生
作者:化学化工学院 日期:2013-03-24 阅读:1293

徐僖先生与交大的缘分很久很久,我知道的至少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他是教育部特批的唯一的一位由成都科技大学和上海交大双聘为正式教职的院士,由此开始他为交大高分子学科的发展殚精竭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由于他孜孜不倦的努力使得我校在1992年获得了高分子材料博士学位授予权,搭建了学科发展的加速器平台。

我是19966月重新回当时的应用化学系(1997年扩建为化学化工学院)任党总支书记,开始了与徐僖先生长达16年的情谊。我从印象最深的几件事情中择一、二而述。

211一期建设。90年代中期学校开始推进211一期建设,按照当年的财力,学校学科建设的规划中应用化学系无法列入重点建设,徐僖先生作为专家向学校力陈建设高分子学科的重要性,终于为我们争取到了在整个材料学科重点建设中的三分之一的投入,约519万,这也是应用化学系自1979年恢复成立后近20年来得到的第一笔集中投资。当时的领导班子和高分子学科教师们十分珍惜,几上几下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集中购买、集中管理、构建材料性能测试与加工平台的原则,于1999年建成了学院中心实验室,大大改善了学院的科研实验条件,为学院后续高水平研究及高水平论文的发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即使在国内很多老牌的科研院所中,其完善的仪器设备及测试加工水平也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受到国内同行的羡慕。而这种大平台建设模式也成为学校有效利用国家集中投资的较好模式之一,受到了学校的充分肯定和鼓励。

2000PPS会议(The Polymer Processing Society,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为了快速提升交大高分子学科在国内及国际学术界的地位,经过徐僖先生的努力(时任PPS执委),由上海交通大学和四川大学共同举办的第十六届PPS年会于2000619日在上海举行。这是全球聚合物领域最高学术大会首次在我国举办,共有来自中、美、日等30余个国家的350多名学者参加本次大会。本届年会的主题为:“21世纪的高分子学科。确定会议举办时正好是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几经比较我们选择了当时报价还能承受的开张不久的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作为会议主办场所。由于徐僖先生的影响力,更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吸引力,此次会议无论是出席人数、会议规格还是文章质量都创造了年会的新高,前任、时任及候任的三位PPS主席悉数出席,国际高分子加工领域的专家同行们对中国同行特别是上海交大教师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推进了该领域国际化合作。会议结束的第二天早上我们会务组的同志到徐僖先生的房间时发现年届八旬的他不见了,赶紧分头寻找,后来看到他在临近黄浦江的酒店花园中独自散步。我们想这可能是因为近两年高强度的筹备及近一周的紧张会议终于有了圆满的结果,他终于可以松下一口气放松放松了。

在我任职的五年间,徐僖先生每年数次来学校,每次一周左右时间总是排得满满的,既要与教授交流,又要与青年教师座谈,更少不了为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作专题报告。不在校的时间他每每外出作专题演讲,署名总忘不了同时署上“上海交通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教授”的头衔,来校时又将每次讲演稿展示给我们。作为一名正式教师,他却分文不取学校发放的薪酬和补贴。

徐僖先生还是一个特别记得人家好的人。有一次我自已开车接徐僖先生由徐汇到闵行校区,为了让他对我这个非专业人员的驾驶技术放心,我请我夫人坐在副驾驶座位上,告诉徐僖先生这样您可以放心大胆地相信我啦。这样一件小事徐先生却很挂怀,此后每每见到我或者电话联系,他总要我代向我夫人问好。

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徐僖先生亲自来交大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但是他仍然保持着对交大的关心,不时地对高分子学科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给交大参与国内外科研合作提供各种机会。我们去到成都,他更是全然不顾自已九旬高寿,兴致极高地与我们做长时间的交流。

徐僖先生,您是交大永远的一员,希望您健康长寿!


后记:此稿几经思考终于在2012101日于钱学森图书馆一气呵成,搁笔之时思绪良多。正是有一大批杰出科学家和祖国千千万万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才有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也正是有了历代交大人的努力,才有了交大今日的辉煌。


(本文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教授)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200240
电话:021-54742893
E-mail:sjtuscce@sjtu.edu.cn

官方微信平台

Copyright 2020 沪交ICP备2010917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