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和康(1926—2015年),上海市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共产党员。1944年上海中学毕业后,考入交通大学电机系电力乙组,1948年毕业后留校任著名教授钟兆琳的助教,1952年执教电机学和绝缘专业课程。1959年,在西安交通大学教绝缘结构设计课程,1960年调回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任绝缘电缆技术教研室主任直至1967年。1978-1985年任应用化学系主任,並兼任介电功能高分子教研室主任至1995年退休。他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勇于探索,乐观豁达,集高尚师德与科学探索精神于一身,堪为教师典范。
电气绝缘与电缆技术的开拓者
张和康教授是我国电气绝缘与电缆技术领域的开拓者。1954-1955年,在担任苏联专家曼特洛夫的助手期间,张和康教授把前苏联绝缘专业的主要课程传授给中国,为创建我国电气绝缘与电缆技术专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翻译出版了多种绝缘、电缆领域的教科书。他翻译出版的А.Ф.Валътер编的《电介质物理学》,这是我国第一部电介质物理领域的专著,受到了物理界和绝缘界的高度重视。1959年翻译出版了苏联教材《电缆理论》,这是我国第一部电缆领域的专著,对电缆中的电场和热场以及电性能和热性能作了系统阐述,是电缆领域的重要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成为交通大学的教学用书之一,而且也成为许多大学、工厂和研究所的重要教学参考书,对教学、科研和生产起了推动作用。
用高分子材料替代天然材料,开辟了绝缘材料的一个新领域。1959年,他提出在绝缘领域用高分子材料替代天然材料,竭力支持青年教师马诚研制出国内最早的聚酯漆包线,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他所指导的研究生尹卫军毕业后,在美国发明了变频电机用漆包线,并起草了IEC相关标准,大大延长了变频电机的寿命,使变频电机获得广泛的应用,为世界节约了大量能源。
课堂教学与学术科研的创新者
张和康根据学校加强基础教学和发展新兴学科的要求,提出了建立高分子专业的设想和建议,以功能高分子为研究方向,积极参加筹建了高分子材料测试中心,出色地完成了多项有关科研任务,如研制出骨愈膜、静电复印胶印纸版等,在国内领先,并获得应用。
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的亚洲辐照交联电线培训班上,张和康是主讲人之一,他主讲‘电气绝缘结构设计’多年,为我国绝缘、电缆等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他引入量子理论与分子电路概念,为研究生开出了《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学》课程,这在高校高分子材料专业中属首创,建立了多学科交叉学习、科研的基础。从1987年至1993年,他主持和指导了“聚合物电子状态理论研究”、“分子级信息记忆材料光谱开孔研究”、“分子级光信息存储有机光子选通材料研究”、“有机光电导空间电荷现象研究”、“纳米微粒有机光电导研究”等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光子选通材料”、“激光打印机有机光导鼓”两项863项目,取得重要成果,特别是有机光道鼓的项目,经潘道成教授与恒久光电技术公司合作,实现了产业化。
问题导向与知行合一的推动者
1952年,院系调整后,张和康受命到电机系电讯组讲授电机学,他在授课中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学法:“悬疑法”,把一连串的悬念引进课堂讲授之中。
由于过去讲授电机绝缘设计,其中浸渍漆和漆包线是重点。所以他从实际应用出发,对漆包线的要求,即性能指标,研究得非常透彻。如对耐热等级,他分成热老化、耐热软化、热冲击3个指标来讲解。在办训练班时,他下车间与工人师傅密切切磋,于是对配方和工艺及设备又熟悉起来。进一步从配方——工艺——性能这个链上,得到很多信息,他做出多种判断,令人佩服不已。
他认为学生有悬念,对学习有好处。在国外和国内有许多成功的教学,其中多有采用讨论班的教学形式,达到因材施教、师生交流的目的,他就是这样教育学生的,有的由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甚至没有答案也不要紧。这种问题导向,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令学生在离开学校很多年后,依然印象深刻,赞叹不已。
张和康教授从一个电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到一个国内外知名电气绝缘和高分子材料专家的人生历程,见证了一个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时代发展之需求的创新人才的成功之路。退休后,他还十分关注国家“希望工程”,捐资助学,为贫困地区孩子们送去温暖。培育桃李四十载,鞠躬尽瘁五十春,如今张和康教授离我们远去了,令交大化院全体师生深感悲痛,但他的绚丽人生和光辉事迹将常伴化工学子,与交大化学化工学院走过的87栽历程一起被后人铭记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