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波红外荧光成像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研究
日期:2021-07-28 阅读:2225

题目: 短波红外荧光成像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研究
演讲人: 陈浩,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 2021年7月28日15:00 - 17:00
地点: 霞光楼220会议室
邀请人: 任吉存 教授

摘要:短波红外(或近红外二区NIR-II)荧光成像技术是近10 年被发展出的新型成像技术。由于所用激发光(808 nm, 975 nm, 1060 nm)及采集的荧光波长较长 (1000~1700 nm),光散射、组织吸收及组织自荧光效应较少,短波红外成像技术可以实现更深组织更清晰的成像。目前的研究认为短波红外可以实现活体数厘米深组织的高分辨成像,大大超过传统可见近红外荧光成像(700-900 nm)1~2 mm 的成像深度。该技术被认为是传统荧光成像技术的突破,被称为下一代荧光成像技术。短波红外荧光成像领域已开发的生物应用集中在目前热门的肿瘤组织标记、荧光手术导航、免疫治疗成像、细胞追踪、活体肠道菌群成像上,引起了生物医学领域广泛的关注。得益于超越传统荧光成像的穿透深度及深组织分辨率,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在临床上同样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开发合适的短波红外成像设备及相应荧光染料对该技术的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报告将着重介绍报告人专注的短波红外染料,仪器及相关生物医学应用开发的进展情况。

个人简介:



陈浩,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获国家人才项目资助。主要从事诊疗药物研发以及分子影像技术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研究。开发新型短波红外荧光成像系统。具备化学,生物,仪器设备交叉学科研究背景,擅长使用多学科技术解决药物开发中遇到的困难。发表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Science,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ACS nano等文章40余篇,引用2100余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其中中国3项,美国1项。专利获得转化2项。另申请专利4项。获得美国分子影像创新与转化中心青年研究学者奖,中美核医学及分子影像协会青年研究学者多次。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资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200240
电话:021-54742893
E-mail:sjtuscce@sjtu.edu.cn

官方微信平台

Copyright 2020 沪交ICP备2010917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