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th July】题目:微化学工程与技术
日期:2014-07-03 阅读:1136

报告人:陈光文 研究员, 国家杰青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报告地点:化学A楼518室
报告时间:7月3号下午3:00-4:00
邀请人:罗正鸿研究员
个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9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学士学位;1992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获硕士学位;1999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9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现任“微化工技术”课题组组长(www.microchem.dicp.ac.cn)。2007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01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现任Chemic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杂志顾问编委、《化工学报》和《现代化工》杂志编委。主要从事化学反应工程、微化学工程领域的研究。
    2000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化学工程前沿——微化学工程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建成了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微加工于一体的微化工技术研发平台。经过10年的发展,在微反应器/微换热器的设计、制造,微尺度系统内的传递和反应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研究。2009年4月,首次开发了8万吨/年规模的用于磷酸二氢铵工业生产的微反应系统,成功实现了工业应用,为微化工系统的设计、工程放大以及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包括重大、杰青、国际合作和面上)、国家863计划和科技支撑2项;参与863等计划项目多项。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包括AIChE Journal (8篇)、Chem. Eng. Sci.(9篇);申请专利50余项,其中授权27项。
报告简介
    微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当前化学工程学科领域前沿和热点,也是化工过程强化的重要手段。微化工技术是集微机电系统设计思想和化学化工基本原理于一体,着重研究微时空特征尺度化工系统及其过程的传递和反应的特征与规律。由于微化工设备的流体流动通道特征尺度为数百微米,其传递能力较常规化工设备提高1-3个量级、同时具有内在安全性;由于微反应器呈模块化结构,可实现直接放大,可推进实验室成果的实用化进程。采用微反应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反应过程中的资源和能量的利用效率,减小过程系统的体积或提高单位体积的生产能力,实现化工生产过程安全、过程强化、微型化和绿色化。微化工技术的发展将会对化学化工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这次报告将结合实际过程介绍微化工技术的研究进展,同时也介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招生情况。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200240
电话:021-54742893
E-mail:sjtuscce@sjtu.edu.cn

官方微信平台

Copyright 2020 沪交ICP备2010917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