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化工70年】王宗光教授回忆应用化学系复建历史
日期:2016-12-28 阅读:13021

【编者按】 七十载峥嵘岁月,沧桑砥砺;七十载风雨如磐,桃李芬芳。上海交通大学化工学科自1946年成立以来,历经风雨,不断前行,已经走过70个春秋,这其中有很多故事和片段值得回顾与铭记,我们将陆续推出关于“交大化工70年”的追忆文章。以庆祝交大化工七十华诞,并明鉴、启迪后来人,薪火相传,共创未来。


本期刊登王宗光教授在交大化工7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发言,让我们跟随王宗光教授回忆1979年成立应用化学系到1997成立化学化工学院中的点滴片段。

各位领导,化工学院老学长,各级各届的学弟学妹,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的发言主要环绕1979年交大重建应用化学系到1997年化学化工学院成立这一段的片段回忆,向大会交流分享。

交通大学的化学化工是有历史传统的,早在南洋公学时期就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课程,1928年,校长蔡元培支持成立了化学系,1930年化学系归属科学学院,1946年化学工程系成立。交大化学在系主任徐名材主持下从一开始就侧重于应用科学,促进工科发展。重视应用科学并不是不重基础理论,徐名材认为“化学工程之学术,实具有三层基础,数理化缺一不可。”所以交大化学人才培养历来的教学,要求学好与交大其他工科专业一样的数理课程。然而,交大化学系自己开设的课程和教学法又多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科,对化学工程问题特别重视,工程化学和与化工有关的工程应用学约占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举例,就在当年经费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化学系在徐名材带领下结合工业需要对各种物品的性质和成分鉴定做了大量分析和研究,他编的《化学工业手册》一书改变了照搬外国教材脱离实际应用的做法。所以,交大的化学与化工始终是卵生姐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交大化学化工的人才培养既有与国外学科理论同步水平的教学内容又有与工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应用能力导向。这也可以说是交大化学化工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一种交大传统。在30年后的1979年重建交大化学化工的使命时, 这个传统特点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交大理学院被撤销,仅留下一部分教师和设备组建数学教研室、物理教研室、普通化学教研室,主要为工科专业开设相应的公共基础课。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拨乱反正、百废待兴、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大环境下,广大教职员工、教师干部受到极大鼓舞,充满希望热情高涨,决心抢回和补上被十年“文革”耽误了的时间、事业和机会,重振交大雄风,开创交大新局面。上海交大走出国门、调查研究、重新定位,确定了建设综合性理工大学的阶段性目标。其中,为尽快着手恢复理科建设,交大提出了“以工扶理,以理促工,理工结合”的办学原则。在重建数学、物理、工程力学三个系后,1979年交大组建了应用化学系,当时排序为十一系,由基础部化学教研室、材料系的物化分析教研室、电工及计算机科学系的高分子材料研究室三者组建而成。我就是当年随同高分子进入了应用化学系。

复建应用化学系过程中,学校没有专门的经费投入,只有三个教研室原有的人和财物:教职员工70人,教三楼的第四层(原普化),第二、三层的一部分原物化分析,教二楼第二层的半层(原高分子),就是这样的条件,应用化学系的“草台班子”戏就开场了。物资条件虽差,但当年人的精神财富是十分充盈的,许多来自冶金物化分析、电气绝缘、普通化学的老中青教师,他们都不拘泥于原来熟悉的专业而是把眼光和步伐紧盯开放了的世界,决心克服知识老化,再学习、重新选择学科发展方向。在复系初期的系党政领导孙璧媃、张和康、徐祥铭、顾名洽、赵月章、张泉宝、王裕宏等带领下,大家雄心勃勃团结一心,心无旁鹜地探索寻求复建交大化学化工的方向和路径。在改革开放初期,人才紧缺、青黄不接,应化系在加大补充化学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和引进这个领域的中青年骨干的同时,千方百计引进高端领军人才,努力改观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

应用化学系在建系的第一年就招收首届高分子材料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孙璧媃的半导体液结电池、张和康的高分子功能材料、徐祥铭的固体火箭推进剂等等,首批十多名研究生进入化学系,这是一批经过上山下乡,或是工厂车间磨练过,或是当过兵的有为青年,他们急于求知,渴望成才,希望早日治国成家,他们学习目的鲜明,动力十足。1981年开始招收首届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同年批准设立高分子材料、应用化学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983年增设环境化工、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授予点。1986年又增设电工材料及绝缘技术硕士学位授予点,1991年批准设立高分子材料博士学位授予点。从1979-1991,建系初的12年内共培养本科生593名、研究生144名,人才培养兼顾理工两个方面,继承老交大重视基础理论,加强实验和实践的优良传统,结合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应化系的教学内容新颖又有理论深度,注重学生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鼓励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

建系之初就是重视科研,提出要以兼具科技发展前沿和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又积极进行研究开发,大力发展新科学。从1979-1993的14年中,电化学、环境化学、生物科学、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学化工等领域,共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技进步和发明奖50项,很不容易。

交大应用化学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的十年来,我见证了一大批我尊敬的老师,如孙璧媃、金守礼、张和康、徐祥铭、章燕豪、王寿泰、颜德岳、钱道荪、朱文炫、黄永昌、朱子康、胥高信、特别是徐僖、袁渭康等,他(她)们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文革”结束,百废待兴办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他(她)们淡泊名利、勇挑重担,呕心沥血为交大的化学化工的复建创业做出了无私贡献。其中有多位老师已离开了我们,但我每每想起与他(她)们相处的日日夜夜,依然不能忘怀。他们扎实的理工根底、广博的知识涵养、敏锐的创新感知能力,一往无前的事业心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为了带领团队创业,只见他们奔波筹措于校外、运筹实干于校内,化学化工系历经了不少的成功与失败,但终究打开了局面。讲个小故事:当年,化学系初创缺少投入嗷嗷待哺,徐祥铭受命兼管交大生物系的筹建,毫无私心的将他经手的一笔香港捐赠款投入生物学科,而且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学校争取到了中科院植生所沈善炯院士的鼎力支持,并于1985年把分子生物从应用化学系移出,并创立了交大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实现了生物学科在交大零的突破。这就是交大化学化工当年创业者博大胸怀的思想境界。随着人才队伍建设的不断完善壮大,应化系经过唐小真、吴旦、印杰、贾金平、路庆华等交替接力,直到1997年交大化学化工学院成立。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已横跨4个一级学科:化学、化工、材料和环境。以扎实的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为主要方向,取得大量国家各级各类基金项目,承担了国家的、军工部门和上海市的重大项目、国防攻关等。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启明星计划等等人才辈出十多年落也不乏著名学者和专门人才,学术思想活跃、学术论文数量质量双高、科技奖项成绩斐然,交大化学化工获得了学科同行的认可和赞誉。

回忆过往的片断,有两点心得。一是:1979年新建化学系先招收研究生推后2-3年招收本科生这个决策是正确的,有利于抓住时机把科研先期推上,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教师再学习、新实践也可及时启动,实验设备、基地建设也可同步转动起来,这在建系初期起了事半功倍的积极作用。二是:交大化学化工的成功重建和昌盛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交大有强大的理工背景和优秀的办学传统,同时创业者具有较好的工程思想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执行力。最重要的还是当年中国知识分子的那种“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事业心和创业精神。

今天的交大化工正满怀信心朝着世界一流的宏大目标前进,我作为过来人为今天交大的化学化工感到骄傲,特别高兴,衷心祝愿交大化工继往开来、与日俱进、更加辉煌。


谢谢!

 

2016.12.10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200240
电话:021-54742893
E-mail:sjtuscce@sjtu.edu.cn

官方微信平台

Copyright 2020 沪交ICP备2010917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